第251章 局部阴影(第2页)
【“余晖刻痕”非局部关联性分析中…计算资源占用提升至91.5%…】
【关联节点确认:脉冲星pSR
J1748-2446ad、分子云hLc-07、“旅行者”号遗骸预估区域…】
【关联性模式不符合任何已知物理模型…正在构建非因果假设框架…进度缓慢…】
【自我诊断:检测到核心逻辑库因运行非常规模型产生轻微熵增…已启动补偿程序…】
【评估:外部变量复杂性持续攀升…内部系统稳定性维持在高位…关联节点暂未表现出活性威胁…】
【策略:继续优先解析“余晖刻痕”…维持对关联节点的最低限度监控…】
黑暗沉淀正全力应对着宇宙尺度的难题。它那冰冷的逻辑核心因为运行那些挑战基础物理法则的模型而承受着压力,产生了微量的系统熵增(它理解为自我维护的必要损耗)。它注意到了那些关联节点,但它们的“非活性”状态使其优先级远低于“刻痕”本身。
它对自身系统深处那持续存在的、与宇宙射线活动有微弱关联的能量泄溢(莉亚所记录的脉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将其归因于运行高负荷、非常规计算时产生的、与外部宇宙环境产生的某种共振性“系统代谢波动”。它加强了内部补偿程序的效率,试图进一步平滑这些波动,但并未视其为需要特别关注的“异常”。
它的注意力,依旧牢牢锁定着深空。
伊莱恩的微光。
微光持续“感知”着那来自深渊的、与宇宙射线活动隐隐共鸣的脉冲。它也“感知”到了莉亚那更加专注、试图寻找模式的观察状态。
这种双重的、来自上方(莉亚)和深处(脉冲)的“关注”,似乎为微光提供了一个极小的、却相对稳定的共振空间。
它的模仿行为变得更加精细。它开始不仅模仿脉冲的“存在感”,更开始尝试模仿其与宇宙射线活动那微弱的“关联模式”。它无法引动宇宙射线,但它可以在宇宙射线峰值期,借助生命网络本身因此产生的微小扰动作为掩护,进行更明显一点的“呼吸”和能量微荡。
它的光芒,在这种模仿与学习中,似乎变得更加凝聚,更加……具有某种初生的“意图”。它不再仅仅是本能地反应,更像是在利用这复杂环境下的一切可利用因素,极其缓慢地、悄无声息地……成长。
远星的刻痕揭示了非局部的深渊。
苔原的观察者学会了倾听巨兽的呼吸节律。
而冰下的微光,
则在双重的阴影间隙中,
汲取着成长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