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药堂联络(第6页)
两人迅速回到厢房内,紧闭房门。
楚潇潇将那张纸展开来铺在桌子上,纸张很普通,就是文房四宝店中常见的信纸,字迹略显潦草,像是时间很仓促,匆忙之间写成的,但笔锋仍能看出力道匪浅,应该是练家子的手法。
李宪凑近了些,带着些许的好奇与楚潇潇一齐看去,但信上的内容却让两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郭荣常驻城北大将军府,凉州城内城外,街巷市井,皆有其耳目…凉州大营更如铁桶一般,遍布眼线…尔等欲联系沈括,风险极大,倘若信得过,今夜子时过后,至刺史府西北方向,‘永宁坊’与‘安业坊’交界处,有一死胡同,巷口有棵老槐树为记,届时自有分晓…阅后即焚,切记…】
信的内容很短,但信息量极大。
直接说明了郭荣对凉州的控制已经到了没有死角的地步,而且,最让两人惊讶的是,这个写信的人竟然知道他们要联系沈括,而且明确点明,如果自己联系则一定会败露,除非…按信上所说,子夜前往那条巷子。
李宪翻过来转过去,将这封信反复看了几遍,眉头渐渐紧锁,“这…会是谁呢?他怎么会知道我们要联系沈括?我们刚从济世堂回来,计划才定下不久。”
他瞬间感觉到后背袭来一阵凉意,难道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监视之下,可如果是这样,那济世堂岂不是早已暴露,而封之绗岂非有很大的危险。
“不可能,我们今日去济世堂的事,谁都不知道,连魏铭臻都不清楚,而且一路上我们绕了好几圈,同时在济世堂的时候,我们直接进入内堂,如果有人,也早就被发现了…”
随后她拿起信纸,指尖摩挲着纸张的边缘,眼色微沉,开始逐字逐句地分析着。
“王爷你看…这然在信中提到郭荣的耳目遍布,这与我们之前的判断是完全吻合的,说明这个人并不是郭荣的人,如果是他也绝对不会就这么明目张胆地写在纸上,而且,也没有必要偷摸溜进刺史府中,岂非是此地无银?所以…他知道我们要联系沈括…只有两种可能…”
她抬起眉,沉静地看向李宪,“其一,我们身边,或者济世堂附近,有他的眼线,听到了我们的谈话,但这一点基本上是可以排除的,如此,便只剩最后一种可能——此人…或许本身就是沈括那边的人,或者与沈括有非常紧密关联,一直在暗中关注我们的动向,甚至可能猜到了我们会去找封伯伯,进而推断出我们要联系沈括…”
“沈括的人?”李宪沉默,眉头却愈发皱得紧了些,他有些不太明白,“若是沈括的人,为何不直接现身,何苦要用这种藏头露尾的方式将消息通知到我们?”
楚潇潇拿着这张信纸,在屋中缓缓踱步,忽然,回头快步走向李宪,冷静沉声道:
“此举恰恰说明了沈括现在的处境非常危险,他本人应该已经在郭荣严密监控下,无法轻易与我们接触,只能通过这种极其隐秘的方式传递信息。”
李宪颔首,以眼下这张纸上的内容来看,确为如此。
而楚潇潇稍待思索后,继续分析着,“信中所指的地点,‘永宁坊’与‘安业坊’交界处的死胡同,靠近刺史府西北角,位置确实偏僻,入夜后罕有人至,就算是更夫,平日里也不会到那里,选择子时过后,更是避人耳目的最佳时机,种种迹象表明,这些细节,绝不是凭空捏造,更像是一个对凉州城非常熟悉的人所为,而沈叔叔,他恰恰就是凉州人。”
李宪听完她的分析,觉得有理,但心中仍有疑虑:“万一…这是郭荣设下的圈套呢,故意引我们出去,然后…”他没说下去,但意思很明显,“这一点,我们也不得不防,以郭荣那老小子的城府,还真的能做出这等事。”
楚潇潇眯着眼,盯着桌上点燃的烛火,将信轻轻放在桌上,手指点着“阅后即焚”四个字:
“若是圈套,何必多此一举提醒我们销毁证据?这更像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不愿留下任何可能牵连彼此的线索。”
她思索片刻,深吸一口气,最终做出判断,“我认为,此信有七成可能是真的,即便有三成风险,为了联系上沈括,查明真相,也值得一试,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我们之前制定的计划虽好,但需要时间铺垫,而这封信,或许能让我们更快地接近真相。”
李宪看着楚潇潇坚定的眼神,知道她已下定决心,知道说的再多也无济于事,楚潇潇决定的事情,八匹马都拉不回来。
而他寿春王,本身也不是畏首畏尾之人,只是经历连番变故,加之双手受伤,行事比以往多了几分谨慎。
此刻见楚潇潇分析得头头是道,那股子冒险的劲头又上来了:“好…既然你觉得可信,那本王就陪你走这一趟…我倒要看看,是什么人竟然如此神秘…他倒是激起了我的一丝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