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 八十年代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第2页)
已经离开沪市上百公里了。
陈惠琼跟白紫烟都被他留在了沪市,他就带着田明发跟杨小乐出发。
一方面是看沿海一带的发展,另外就是想要知道恒安一开始为什么无法打开局面。
国道235线,沿途都是沿海一代最为繁华的地方。
到处都是工厂。
而且还是那种小厂。
可就是这些小厂,却迅速为国内第一批民营企业家积累了第一桶金,并且在各个区域,开始形成产业集群。
几乎每个沿海城市,几乎都有自己的产业。
整体上形成规模效应,内部竞争激烈,促使这些企业用更低的成本、更好的质量来求得生存。
同样,产业集群的形成,也会让更多配套厂出现。
刘春来了解太多赚钱的产业。
可他的大队也好,公社也罢,要想做大,绝对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
周围大多数人,基本上都没有太多受教育的经历;因为没有足够的产业,国家也不会提供多少人才;甚至因为没有知名度无法跟沿海这些地区相比对下海人员的吸引力。
“前面就是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了,我们有些代工厂的纽扣等,都是在这边订购的……”杨小乐说道,“我们在这边的服装批发市场,也有几个摊位……”
对于义乌,刘春来听过了太多次。
曾经因为业务,也来过。
不过那时候的义乌,是一座城市。
现在,几乎看不到高楼。
还没到近前,就看到一座有敞棚构成的市场,周围的人群来来往往,有往里面运货的,也有从里面往外搬货的。
市场旁边,有一片露天的临时摊位。
摊位上摆着针头线脑、纽扣等各种小玩意儿。
摊位外,人头涌动。
穿着打扮各异,但是大多数甚至都是一副农民的打扮。
操着各地口音的人为了一分钱的价格,都能争得面红耳赤。
“平常都是这样的状况,也只有晚上,这里清静一些。”
杨小乐见刘春来站在外面看得认真,向刘春来介绍着。
他经常来这边。
自然了解情况。
“狗曰的!我们那里也就只有过年才能见到这样的景象……”田明发声音有些干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