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王羲之何如帖完整版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26章大义气节(第1页)

第526章大义气节大魏豫州刺史部汝南郡慎阳县(今正阳县),随着魏军大举北上,这里虽然没有动员百姓迁移,但是大战来临的阴云,也压上众人的心头。慎阳县令许承祖是泌阳人,魏晋南**时期光看名字就可以看出其出身。一字名为尊,二字名为庶族。在石赵时期许承祖为慎阳县司吏。后冉闵建立冉魏,许承祖率领慎阳县百姓军民杀掉石虎委任的县令,响应冉闵。后为任命为慎阳县县令。永兴二年,冉闵被姚戈仲、慕容俊、石琨三人联手击败,十数万魏国军民被杀,魏国征虏将军吕护挟持洛州刺史郑系投降东晋。豫州也被挟裹投降东晋。刚刚当了两年县令,且深得民心的许承祖在投降晋朝以后,因为出身问题被东晋士族,从堂堂一县之长,慢慢降至司库,也就是管理仓库的头头,已经不算官了,只能算是一方小吏。后冉明击败桓温,收复洛、豫,许承祖再次反晋响魏国,重新当回县长。如今四年过去了,因为政绩考评优良,许承祖也被列为提升之列,如果没有意外,他来年将会成为沛郡司马。这样他就从一个庶族出身的小吏,升为魏国中层官员,以年不足四十的年龄,就算再升一级,进入朝廷中枢也不是没有可能。然而在这个时代,却传来北汉国将要入侵魏国的消息,大将军董润、骠骑将军张温皆率部北上。作为局中之人,许承祖自然看出随着豫、洛两州魏军北撤,随即就有可能迎来晋军北上。果然,近日不时的发现晋朝斥候出没。许承祖摆在面前的路就有两条,他如果弃城逃跑,小命自然也可以保住,必竟没有兵马,无兵防守的城池,怎么也守不住。就算追究责任,也追不到他的头上。不过这样以来,恐怕他升迁的事情就会泡汤了。要么举城向东晋献降,这样许承祖绝不愿意,有了以前的经历,他绝对不愿意再降。许慎还没有作出决断时,慎阳县的富户乡绅都找上门来。“许县尊,如今晋朝斥候日益增多,恐怕不久就会举兵而来,还望县尊救救我等!”慎阳地处中原,也是深受胡人肆虐的地方,在这里士族大户能南迁的都南迁了,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庶民。即使在慎阳可以被人称为士绅的人家,其实也是庶族地主或是商贾富户,至于百年望族,千年豪门,那是一家都没有。许承祖也在左右为难,弃城实非他所愿,别看魏国如今应付北边的北汉国,无暇南顾。只要稍为有点眼光的人都可以看出,晋朝的好日子不多了,没有人愿意上一条快沉的破船。候均同是慎阳最富的人家,以经营商货为生,慎阳城一半的酒楼、三分之一的丝麻都是他名下的产业,称为候半城也不为过。候均同忐忑的问道:“许县尊,您给小底一个明白话,这援军什么时候能到。”“援军!”许承祖苦笑道:“哪里还会有援军,如今北汉国正举兵讨伐魏国,陛下恨不得撒豆成兵。陛下当初有言,我们之南是晋朝,总算是同宗同源的同袍,即使洛、豫两州失陷,东晋朝廷也不会痛下杀手,可是一旦北方边镇失陷,恐怕袍泽无以幸存。所以,陛下弃南顾北,一力独抗外敌。”候均同愣了片刻,道:“我明白,朝廷顾着北方的大局,我们都是可怜的弃子。”周围的富户士绅也感慨万千,许承祖倒没有劝慰,反正他是不会走的,再降晋,他同样没有出路,跟着魏军一路走到底,就算死了,也可以得到一个以身殉国的忠义之名。将来朝廷肯定会优待他的。许承祖道:“诸位乃国之基石,承祖无力护境安民,万死莫赎。诸位若心系大魏,可尽早离去,或南或北,诸位皆可自便。”候均同道:“许县尊多心了,候某虽是一介庶民,但却知道从一而终的道理。朝廷有朝廷的考量,候某也知轻重。但是候某身为魏人,不甘心为奴啊!”这个世界上也可以说没有忠义,所谓忠诚也是背叛的筹码不够。别看候均同说得冠冕堂皇,其实是降晋不符合他的利益。他既是庶民,也是商贾,是士农工商中的最末流的人,身份和戏子、伎女一样,同属下九流。但是在魏国不一样,因为他是最早加入华夏商盟的人,所受到的待遇并不一样,作为华夏商盟的银级会员,候均同也是家财万贯。但虽然有钱,却没有相应的身份,在晋朝没有靠山的商贾,很快就会被吃得连渣都不剩下。但是在魏国却不一样,他上有一个商盟,一旦与官府产生纠葛,自然有人打点,他付出的除了商税,也就是一部分会费而已,既省钱也省心。虽然晋朝不收商税,既使收,也是非常低的一点,但是应付那些贪婪的官吏,远比他支付商税、会费要多得多。许承祖道:“诸位皆是民,平时纳税养官已尽国民之本份,晋军即使北上,本县既无援军也无守卒可战之兵,再无护卫诸位周围的能力,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本县已经决定,以身尽国事,诸位趁着还有机会,可尽快散去。不必做无谓的牺牲。能走的就走吧,实在走不动的,那就留下,本县可向晋贼求情,希望他们还是圣人门徒,心中还有仁义,不屠戮百姓。”候均同道:“秦王殿下有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候某虽不才,武不能安邦。文不定国,可是家里还有点钱,还有粮食,但凡愿意守抗战的士卒,哪怕是破家,候某也再所不惜。”还有一个文姓庶族地主道:“许县尊,钱和粮草,乡亲们可以凑凑,怎么也要把晋贼赶出去,再不济也要守住慎阳。”也有人道:“咱们慎阳也算是上县,人虽然不多,可以六七千青壮还是有的,我们这六七千人打野战不行,拒城而守,怎么也可以坚持个一两年,有这一两年的时间,咱们大魏王师怎么也可能收拾掉北汉国,调头南下。”“人,钱,粮食我们都有,可是没有甲胄和兵刃也没有办法啊,总不能拿着锄头和棍子跟晋贼斗吧!”许承祖听到众人的话,感慨万千的道:“往日若我国民可以如此齐心,怎么也不会任由胡人肆虐,神州也不会沉沦……”文姓地主却道“民还是一样的民,心还是一样的心,只是朝廷可不是一样的朝廷啊!”许承祖道:“刘县尉,本县库房还有多少军械。”刘县尉恭敬的道:“由于大军北上都是轻装前行,八具八牛弩以及六部投石机皆在,其中还有不少淘汰下来,没有来得及销毁的旧甲,虽然是旧甲、兵刃,凑合着还能用。就算缺少的部分,城中还有几家铁匠作坊,平时他们也打造农具和菜刀,应该还有一些铁,我们可以临时打造一部分兵刃。”幕僚也道:“东翁,如此看来大事可期!”许承祖道:“如此,那就放手一搏?”众商贾富户士绅都齐心道:“请县尊示下!”许承祖道:“诸位,正傎国家危难之际,方是我辈大显身手之机,我们有钱的出钱,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朝廷是不会忘记我们的。但凡捐资捐粮,本县当会上表朝廷,让朝廷给予表彰。即使身死,咱们大魏也会为我等报仇的。”慎阳县上下齐动了,在高举大义之名的大旗下,许承祖周围聚集了无数商贾士绅,他们纷纷慷慨解囊。短短几天功夫,近六万石粮食运进县城府库,四千多青壮也应召而来,许承祖就下令解开兵器库封印,取出兵刃甲胄,日夜操练。其他民夫也都修城的修城,打造兵刃的打造兵刃。古代的农民几乎都是万能工,平时他们还要服役,像什么城沟渠、城墙、建造宫殿、道路的杂活。现在由于民间太穷,冉明就上表冉闵,废除徭役,以工代赈。由于没有徭役,也没有苛捐杂税,魏国百姓的负担轻了太多。总之百姓是务实的,只要谁对他们好,他们是不会在呼谁在他们头上当皇帝。中国是一个以宗族为纽带的国度,慎阳一县都是宗族为单位募集青壮,有的大姓人数多,族中有威望的人就被许承祖委任为队长或屯长。唯一一个接触过兵事的刘县尉就成了临时大**,许承祖为参军。没有训练过的百姓,几乎没有战斗力这是现代人的意识,可是在古代,征召百姓入伍参战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汉人虽然不够武勇也不够凶悍,可是守城之法却得心应手。望着呼喝连连气势如虹的青壮,许承祖也是一阵感慨,如果当初晋朝可以如此齐心,中原也不会丧入敌手。事实上百姓也是不反晋,也不是没有抵抗之心,在匈奴刘渊起兵反晋时,当时中原反抗匈奴的义军也层出不穷,可惜却没有有效的指挥系统,也没有人组织管理,让一支支互不统属的义军被胡人消灭了。祖逖北伐时,只有一百多部曲,三千匹绢(一匹绢大约一千二百钱,绢可代替货币支付。)仅仅依靠晋元帝给了一个名号,短短时间就拉起了三千大军,数年经营,收复豫州大部,差点打回洛阳。熟悉历史的人都会感慨,同样也会无奈。冉明一心促使出现的武备军体系,居然在他还没有来及得实施时,就正式组建了.慎阳人抵抗东晋,真的是因为大义气节吗?其实说穿所谓的大义和气节不过是一层表皮,实质问题是归属魏国符合慎阳大部分人的利益,商贾在魏国不仅有一个良好的经商环境,也有一层保护伞。士绅在魏国不仅有当官发财的空间,也有一展政治抱负的舞台。当然,魏国的政治环境也不歧视庶族寒门,虽然他们的机会仍少于士族,对于庶族、寒门来说,这个机会有胜于无。许承祖巡视青壮,高呼“大魏万岁,大魏必胜,誓与慎阳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