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中国人在欧洲受欢迎吗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街头练摊(第3页)

永远不要问一家百年德企,二战期间都在生产哪些产品。

公路摩托车生产的好好的dkw,直接改为生产军用越野版本和军用挎斗版本了。

而这辆当年价值875帝国马克的dkw

nz350,是夏彧花费1000欧元从一个德国老农手里收回来的零件,拼装修复起来的。

同样也是他手工复原的街头练摊

就是价格这两年连翻上涨,从四欧涨到了五欧,他觉得怕是过不了几年就要涨到八欧十欧。

即便没有五十万马克那般夸张,但税后两千多欧薪水的老百姓也很难吃得起啊!

还是老老实实啃干巴面包抹黄油吧,嫌营养不够可以多加两片香肠和一个鸡蛋,歘丝沙拉也能够安排上。

为了不吃的这么健康,夏彧一直有在努力挣钱。

就这吃饭的功夫,还被他卖出去一套饭盒,不过客户不抽烟,只薅了两把马克的狗头。

没白瞎主人给它取名帝国马克,狗伙计凭借可爱确确实实起到了招财汪的效果,等收摊回去了奖励冻干一袋。

吃过午饭,困意上涌,夏彧的眼皮子开始打架。

出来摆摊就这点不好,不能睡午觉。

他撕开一包老家产的雀舌,用保温杯里的热水冲泡。

待一杯茶水下肚,咖啡碱逐渐起效,人也没有那么困了。

“作家?”

接下来又做了几笔小买卖,夏彧终于等到了要等的客户。

作家既是接头暗号,也是他在行内的外号。

至于一个修车的为什么叫作家,这和夏彧本科写了四年小说脱不了干系。

来德国留学的十个有九个穷鬼,哪怕不要学费,生活费也不便宜,他就想着课余时间干点什么给家里减减负。

那会儿还不会修车,盘点自己的优势也就一个资深网文读者,再加对二战前后的历史比较了解。

打开word就有了一本红色帝国反推欧洲,大三开新书换阵营又有了一本第三帝国最后的疯狂,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书架清空的同时夏彧也到了学业迷茫阶段。

在犹豫开一本亮剑同人,还是一本战争片无限流的时候,他果断选择了封笔和研究生退学,毅然决然投身于古董修复行业。

不过因为几个留学生同胞的宣传,很多老师和同学都知道了机械工程与交通系统学院出了一个作家。

只是每次有人问夏彧书名的时候他都有点汗流浃背,找了作者群一个叫大匠人的同期扑街糊弄过去。

倒是从学校到社会,作家这个代号也跟着留了下来。

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

“是我,不过还是叫我雨果吧!”

夏彧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