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三国之铁血纵横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六十章公孙三败(第3页)

易县位于幽州和冀州的交界之处,正属于童谣中的“燕南垂,赵北际”。

又因易县位于平原的中央,应了“中央”之语;其地势低洼,四周河流众多,应了“不合大如砺”之语。

于是乎,公孙瓒自然而然的相信了易县就是童谣中说的“惟有此中可避世”的好地方。

便率领大军,固守易县。

威震北方的公孙瓒不仅在攻击方面得心应手,就连防守方面,也玩的炉火纯青。

公孙瓒进了易县之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修筑多层围堑,号称“千重之地”;

在围堑中心用土堆成的高达五六丈的高台,称之为“京”,这也就是“易京”的由来;

又在‘易京’上建高数十丈的‘楼’,称之为“易京楼”。

“易京楼”用铁做门,里面居住的只有公孙瓒和他的妻妾们,七岁以上的男人是不准进入的。

公孙瓒又训练妇人大声喊叫,让声音能传出数百步的距离;

军中的文书靠绳子系上‘易京楼’,公孙瓒也正是依靠这种方法向属下传递命令。

同时,公孙瓒又在“易京”中囤积了三百万石粮食,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公孙瓒对他自己所设计的“易京”十分满意,对着身边的众人说道:

“如今天下,各方诸侯都在抓紧时间抢占地盘,他袁绍能在我的‘易京’下守几年?

我的‘易京’在防御方面独步天下,不仅武器众多,而且粮草充足,就算数十年,也是不愁的。他袁绍能拿我怎么样?”

直到这时,公孙瓒手下众将才发现:到了‘易京’之后的公孙瓒,再也不是心怀天下,敢于雄霸一方的公孙瓒了。

怪不得后世人王勃写文章评论道:“琐琐伯珪,谓保易京之业。”

虽然公孙瓒在‘易京楼’里固步自封,幻想着靠着固守拖垮袁绍。

但在袁绍尚未找到破解之法时,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

此后的一年中,袁绍派遣大将鞠义率领大军围困易县。

公孙瓒在易县中准备充分,而鞠义军却出现了粮草用尽,士卒饥困的现象。

故鞠义只好率领人马撤退,但被乘势出击的公孙瓒,狠狠地追杀了一番。

又过了一年,袁绍手下的能人异士想出了破解“易京”之法。

袁绍先是让大将率领士兵不断地蚕食公孙瓒在“易京”的外围势力。

因为公孙瓒的薄情寡义,诸将在面临袁绍的冀州军的大举进攻之时,便知道公孙瓒必不能来相救。要么望风而降了;要么顺风而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