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书法家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33章府兵试行(第1页)

第833章府兵试行当太阳升起,阳光透过窗帘,映照到九华宫内龙床上,冉明被刺眼的阳光照耀得不舒服,随即醒了。冉明睁开眼睛,发现身上缠绕着一个纤纤玉手。顺着光洁的手臂,冉明这才发现此间主人居然是李静姝。此时,李静姝明显也是醒了,只是将脑袋埋在枕头里,装起了鸵鸟。冉明拍拍发胀的脑袋,这才回想起昨夜的疯狂来。冉明借着胜利平定叛乱的威势,把科举制度、官员加薪以及吏治改革的方案毫无阻力的公布了出去,并且当场发出圣旨,让百官联名签署。心事大失的冉明不禁多喝了几杯,结果竟然不自觉的走到了皇宫东北隅的九华宫来。这个九华宫是石虎所建,以三三为单位,故谓九华。这个九华宫并非安置嫔妃的住所,而是一座皇家礼乐之所。原本冉明南征归来,还轮不到李静姝侍寝。只是李静姝在魏国南征东晋和桓温之后,心情大好,时常来九华宫参阅典藏的乐章。这晚李静姝在九华宫内演奏《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力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是不是感觉有点熟悉,在还珠格格里琼瑶还引用了。当冉明不知不觉抵达九华宫时,正巧听到李静姝正唱着,李静姝把这首抒情的曲子,喝成了哀怨万分怨歌,让冉明一瞬间失神。在这个时候任何言语都是苍白的,千言万语,莫不如是一个简单的实际行动。瞬间冉明变人为狼,仰天长啸。看着冉明露出如同吃人一样的目光,李静姝明显吓了一跳。作为一个正常男人,冉明在国丧期间,也是被禁欲的。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冉明再弄出一个孩子出来,就可以坐实他不孝的传闻了。所以冉明非常克制,可是这个东西,是怎么可以说克制就克制的?坐怀不乱,那不是柳下惠,而是太监。冉明疯狂的掉扯掉李静姝身上的衣裙,毫不怜惜她那我见犹怜的祈求目光。当然,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战斗,女人永远都是胜利者。因为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地。更何况冉明还有无数的人等着他耕耘。事实上冉明在顺利推行科举和吏治改革之后,仍不敢大意。别看借平定叛乱的威势,强行推行了科举制度,可是士族门阀是不会甘心失败的,这点冉明深有感触。历史上杨广的科举制度直接逼反了天下士族,此时皇家特卫在张平的率领下,全体出动,准备把一个又一个阴谋消灭的萌芽中。不过邺城已经恢复了平静,尽管这次叛乱,邺城损失最为严重,可是在冉明、王猛一系列的安抚之下,民心是站在冉明这一边的。在战火中被毁坏的房屋,由官府出面、出资修建全新的砖瓦浇筑水泥小楼,伤者在全国机器的动员下,得到了很好的救治。在冉明的掌握之下,邺城渐趋平静。然而平静之下,却掩藏着未有人知的那些隐秘。这个隐秘,包括分散庞大,却已经不成气候的冉智余党。皇家特卫虽然严密,可是却无法掌握所有的动向。同样,也包括那些未露出马脚的士族豪强,这些都是魏国不安全因素。其次是晋朝的“影子”和桓温的“勾魂”这两个情报组织,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伺机在邺城制造动乱。不过,魏国各大士族门阀和豪强,这下可被冉明的铁腕手段吓坏了。据不完全统计,将近四十万三人被发配边疆,其实发配边疆还算好点,最可悲的还是发配到南洋那化外之地的,恐怕有生之年,再也回不到故乡了。在这个严厉的处罚下,想要背叛,必须考虑清楚代价。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所谓的忠诚,就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无论晋国还是桓温,事实上已经拿不出让这些士族门阀背叛冉明的筹码了。冉明不是一个喜欢动不动就开朝会的人,事实上朝会其实就是一个形式,百分之九十五的政务,都可以在部门内部解决。像老朱那种工作狂人,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朝会的意义在于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一个国家并不是所有的政务都需要皇帝裁决,如果是那样的话,像诸葛亮那样活活累死的不计其数了。哪怕冉明因为起晚了,可是朝臣接不到旨意只能在朝堂上等待。冉明来到朝堂上,众臣山呼万岁。按照计划,昨天经过联名的三道旨意正式颁布实施。在这三件大事处理完之后,冉明道:“如今我大魏王师已经打过了长江,晋国只剩了半口气,巴蜀也有望在年内平定。目前在国内最大的战事基本上结束了,接下来虽然还有战争,虽还不到马放南山之时,但已不需要那么多的人马。兵贵精,不贵多。摆在朝廷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各军各部,都要留强汰弱。淘汰下的人马,有功者可以功成身退,指配田园,无功者至指定区域开荒屯田,东晋以及巴蜀投降俘虏,未入选精兵者,老弱者发往工坊为匠奴,安心工作三年,表现优异者可授大魏国籍,强健者发往关中,朕要在来年在金牛古道的基本上,修建关中于巴蜀的高速公路,不服管束者配入矿山挖矿。”冉明早有准备,当下把如何淘汰,如何整编,一一说出来。冉明道:“士卒年龄超过三十五岁级别低于军候级,或是在十八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但是是家中独子,或是父兄有同在军中服役者,可按照自愿的原则下,进行裁撤。”功曹的事前功夫做得仔细,所以谁留谁去,无人有异议。冉明又道:“大魏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功勋将士,将士入伍参军,保家卫国,流血牺牲,朝廷自然不会让英雄流血亦流泪。在这部分裁撤的将士,朕暂定在定襄、云中、代郡、上郡、朔方、西河等二十九镇设一百四十六折冲府,其中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五百人,中府一千二百人,下府一千人。每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别将、长史、兵曹参军各一人。府以下,每五百人为曲,团有军候及都伯;五十人为队,有队正、副;十人为什,有什长。府兵今后不再发放军饷,所有兵甲器械,皆一次性发放到所有府兵士卒手中,府兵正丁每丁授下田百亩,中田四十亩,上田二十亩。丁女分下田三十亩、中田十五亩,上田十亩。三年内免税,今后每隔五年统计一次府兵人丁情况,根据人口数量进行调整田亩数。”尚书令王简听到这里,皱起眉头道:“陛下,这样是不是太过了。分田简可以理解,但分田之余还免税,就好像有些过了。而且这样岂不是坏了大魏的规矩?”冉明摇摇头道:“此一时彼一时矣。定襄、云中二十九镇人口稀少,百姓难以供养大军,若虚边,则边患难除,边地难安。世人皆喜中原繁华之地,然而中原繁华之地,土地是有限的,我大魏授田制度,要秉承越距离中枢越近,授田越少,距离中枢越远,授田越多。此去向北千里至北平,再往北两千里,有一条大河,名曰混同江(松花江),两岸土地无比肥沃,如果开发得当,将来必然会成为我华夏的北大仓,如今诸胡皆平,在那里朕欲人均授田丁男五百亩,丁女二百亩。”听到这话,王简只得同意,云中、上郡、代郡等二十九镇,历来都是边地,纵然魏国现在强盛,胡骑不敢南下牧马,可是保不齐什么时候草原诸胡又会死灰复燃。王简又道:“若是府兵授田后,将田地卖掉,然后再以流民的身份迁移至中原,该如何是好?”自从法律出现,人们就会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冉明沉吟道:“此田允许世袭,但不允许十年之内买卖。对分田者资料登记在册,逃亡者严惩。”开国之时人口少,土地多,这让每个人都能分得大量土地,解决温饱不是问题。而且由于人口少,有盈余,就容易出现盛世了。但到了中期,人口开始多,而土地还是那么多,这便使得土地矛盾开始出现,加上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大肆购田,就让田地集中到少数人身上,加速了土地矛盾。这时,作为朝廷一般都会推行改草,像宋、明两代都有著名的改草,奈何无论成败,结果都不能改变。直到后期,人口再次增多,田地集中到少数人身上,百姓吃不饱,这就会出现起义了,朝代更迭亦开始。对于这个宿命式的历史轮回,冉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他的办法就是延迟,尽可能的把汉人人口向外扩展,辽东、塞北、西北自古以来都是苦寒之地,汉人人口稀少,长期被胡人占据,冉明就是采取分府的政策,大量拨付土地,以供府兵使用。此时冉明把裁撤下来的士兵当成府兵分散安置,这就是实边政策。每一府有军士一千五,加上各将士家属,基本上可以达到一个中、下县的规模了,在这些府兵安置地点,几乎都是五胡乱华肆虐最严重的地方,虽然不说是千里没有人烟,至少百里人烟罕见。现在确实不存在土地不足的问题,至于以后,等人口增加了,冉明的计划是,有计划有规律的向北方拓展迁移。对于兵府,朝廷有在税收方面比普通百姓更加优惠,仅象征性的征收一点,而且前期投入,也是政府出资,包括住房、种子,耕具以及牛羊,家畜。冉明就是利用退伍老卒,进入实边固防。年龄大的士兵,虽然在体力方面不如年轻士卒,可是他们的作战经验丰富,而且久经考验。冉明在这方面做的准备非常充分,光兵府建设大纲,就读了将近一个时辰,以及各部司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摊非常清楚。历史曹魏是兴也屯田,败也屯田。唐朝也是兴也府兵,败也府兵,明朝是兴也军户,败也军户。正是熟知这一点,冉明清楚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才在稳固之后立即开放分田。至于买卖田地,冉明定了十年的限期。有这十年的限期,足够改变很多。冉明这次是在北方二十九边镇建立一百四十六军府,目的非但要让这一百四十六军府重新富庶,更是要解决千百年来一直困扰中华民族的人地矛盾问题。故此,无论是将田地分与百姓还是开放田地买卖,这些顺应历史潮流之举都必须进行的,只不过需要用行政命令,来对其进行限制,一步一步进行而已。而且冉明还和历代统治者不同,他知道的比历史上任何皇帝要多,他知道中南半岛绝对不是不毛之地,相反反而是肥沃之地。后世越南人口近亿,此时怎么也可以养活五六百万人口。除了越南,冉明打算也把缅甸那里也先占了再说。等征南大军完成统一之战,在中南半岛再设立一两百个军府,每一个士兵同样分三四百亩地,这样以来,至少把一百多万汉人屯驻在南方边境,**如果再想滋事,估计要掂量掂量了。如果说中原地区已经进入春夏交绰的季节,天气也开始趋向于温暖。那么在遥远的金州(苏门达腊),这里的一切都已经燥热起来。而这股燥热,随着魏国的扩张,变得更加炽烈。虽然魏国远征军的脚步已经开始停止了征伐之路,可是汉人的迁徙并没有随着远征大军的停止而停止。在金州(苏门达腊岛)东北部的日里河畔,一队魏国带蓬重型载货马车卷起了漫天的烟尘,这一个车队有四辆重型马车和一辆轻型载人马车组成,车队从日里河的入海口逆流而上,一路驶来,沿着一段简陋至极的路行驶着。金州地区基本上没有什么基础建设,这里没有像样的路,也没有城墙,甚至连地名都没有。甚至村寨都和荒野一般潦草并且欠缺规模。当有一天这个车队突然马车轮子断裂了,所有的备有车轴和车轮也已经耗尽了,没有办法前行,这个车队就停止了迁徙之路。不过好在,这个附近都是长满野草荒地,无数野生的甘蔗如同标枪一样竖立着。这个车队的人员就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居住点,并且占据了大片荒地,开辟了一个甘蔗种植园,然后在这里开办了一个甘蔗种植园,后来又开办了一个小型的蔗糖提炼厂,再后来,抵达这里的汉人就多了起来,慢慢的道观、学校、医院、同乡会所以及青楼、酒肆都建立起来了。慢慢的形成了一个小城,由于最先抵达这里的汉人姓官,名尚,祖籍绍武,此地取官邑。如果冉明抵达这里,已经会非常熟悉,因为这里是后世印尼苏门达腊岛最大的城市棉兰。此时,这个地名再也没有机会叫棉兰了,而是取名官邑。官邑是一座新兴的小城。经过一年的发展此时的官邑已经拥有一千多人了,其中是暹罗人、马来人、爪哇人和苏门答腊人占了百分之八十五,汉人人口仅一百九十余人。这天下午,一队马来土著抵达到了这里。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斗争。金州虽然是一个野蛮未开化的地方,但是这一切都不代表这里的人类就没有仇恨,也并不代表这里的人类就不互相争斗,不互相杀戮。刚好相反的是,他们之间的矛盾比起文明世界来更加深入骨髓,动起手来也更加野蛮与残忍。十几名穿着魏国淘汰下来的皮甲的马来人,端着手里的劣质长枪,看着官邑城的城守官尚大老爷,他就咧开嘴唇笑了起来,露出了洁白如月光般的牙齿。崇拜强者,是人类的本能。在金州这个地方,最强大的不是叶调国人,也不是他加碌人,更不是马来人,而是汉人。这些长像斯文,穿着华丽,而且身上带着香味的汉人,是轻易不能得罪的。因为只要出现一个汉人非正常死亡或失踪,在那百里方圆之地的土著就等着陪葬吧。即使汉人军队不会出手,那些想从汉人手中获得精美丝绸、瓷器、铁器和武器装备的部落也会替汉人报仇的。这些来自远方的汉人非常厉害,他们拥有着最坚硬的甲胄,也拥有着锋利的武器,更加可怕的是,他们拥有一种可以放在水里都继续燃烧、用水也扑不灭的魔火,还有那种天雷,丢下一颗天雷,就能摧毁一个村庄,甚至把一个庞大的部落的灵魂都炸得魂飞魄散。这样的人太厉害了,所有的土著都知道,这些汉人不能抵抗,也不得罪,只能合作。无数部落都屈服了,不屈服不合作的人和部落,都成了历史长河里的尘埃。作为马来族人的他也屈服了,他选择和这些拥有神秘力量的人合作,选择成为听从他们命令,或者说成为他们朋友的道路。现在他是官邑附近一百里地区内,最大的军事集团首领,拥有上万名精锐的士兵,还有强大的支持他的部族。汉人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盟友,他们慷慨的提供了五千支锋利的长枪,还有整整五百把锋利的砍刀,这些装备,全部都给了臣服于魏国的他。于是他的部落有了向周围部落发起战争的资本,他们有了更先进的武器,战斗根本就没有什么悬念。当全世界都不愿意涉足这块贫瘠的土地的时候,魏国人占领了这些空白的区域,而且用的是一种闻所未闻的手段。“尊敬的官尚大老爷,这一次我的族人遇到了麻烦。”马来族首用蹩脚的汉语道:“在我们西面有一个暹罗人部落,他们眼红我们部落的财富,勾结了方圆三四百里的十几个部落,集中进攻我们的部落,我们的勇士损失很大,我们需要尊贵上国大人的帮助!”“官邑的门向来都冲朋友敞开的,你能进入官邑,证明我们是朋友不是吗?”官尚道:“我的甘蔗种植园还需要五百名温顺的奴隶,矿山也需要三千强壮的奴隶,至于其他,呵呵你懂得!多多益善。”马来族首领感觉官尚特别够朋友,他从来不是白要自己最宝贵的黄金,只会要一些山林里没有用处的东西(香料),宝石、木料,油棕,还有粮食在金州也不是什么宝贵的东西。在这个地方太肥沃了,根本不需要种地,想吃粮食去地里采摘一些,剩下的当种子,就这样他们也饿不死,简直没有天理了。“官尚大老爷,您要的东西,我都给您带来了!”马来族首领指着官邑城外那上千人的队伍,这些土著都有箩筐装满了满满的各种香料,至于宝石,也有三四麻袋。这些东西只要运回魏国都是至少数十上百倍的利益,至于土著需要的劣质武器,在魏国这都是和废铁还要便宜的东西。战场缴获的武器太多,回炉重铸也浪费资源,卖给这些土著,就是资源最大的利用。官尚眼中闪过不为人知贪婪目光,淡淡的问道:“说吧,这次你需要什么。丝绸吗?我可以给你一百匹,茶叶也可以给你一百斤。”“丝绸、茶叶,这都是好东西,我也想要,只是现在我不能要这些东西,我们现在部落正在打仗,我需要更多的刀、枪。还有盾牌。”官尚道:“你带来的人,人手一把长枪,一柄砍刀,怎么样?还满意吗我的朋友?”马来族首领道:“啊,尊敬的上国大老爷,你真的是太慷慨了。我代表我的族人向您表示忠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