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武悼天王:冉闵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69章打了一个冷颤(第1页)

第569章打了一个冷颤一个人有野心不可怕,如果他的野心再加上不俗的能力,那么就会让人感觉恐惧了。王坦之即然决定投靠桓温,就不再保留。姑熟(既当涂)这座江南小城自黄武二年被孙权建筑以来,就是一座军镇。王敦之乱时,这时就是王敦的叛军大营。后来桓温移师姑熟,并在城北建立一座子城。在青山之中,建立西府军永固式大营。尽管这个大营被封雷一窝端了。所有研究和发明均成了魏军的战利品。不过但凡枭雄都有一特点,那就是百折不挠,越战越勇。像刘邦、刘备他们都是一样,哪怕输的再惨,只要他还没有死,都会继续战斗下去。桓温也是如此,封雷袭击青山大营,就连杜炅也成了魏军的俘虏,众道士也十之八九都被俘虏了。不过却也没有俘虏所有的人。其中孙泰、孙潜就是漏网之鱼。虽然青山大营被攻克,桓温损失惨重。但是桓温并没有怪罪孙潜,也没有处置孙泰。而是调拨物资,重建姑熟青山大营。尽管桓温很是重视青山大营,也极力恢复青山大营。可是这些持术工匠的损失,短时间内是无法补充的。特别是东晋的匠人阶层,几乎被冉明拐跑了七成,让东晋的制造业整个大萧条。萧条归萧条,但是却不是没有一点了。在农耕时代,每一个士族门阀,都是一个自产自给的小王国。太原王氏也是如此,太原王氏拥有两万余倾良田,两三万佃户,还有大量的工匠。特别是在冶金方面,太原王氏的实力不算小。王坦之制造桓温献出的第一份大礼,就是带着太原王氏一千余匠户抵达姑熟青山大营,交给桓温。这一千余匠户,其中过半是拥有冶金方面的持术优势,木匠以及弓弩制造匠。得到太原王氏这一千余匠户,桓温的青山大营实力恢复得非常快桓温非常满意。姑熟大将军桓温的行辕,桓温为王坦之接风。西府诸长史、司马、参军从事中郎、主簿、记室督、舍人、兵曹、令史等,皆参加接风宴。整个宴会的规格之高,隆重程度让人惊诧莫名。一场接风宴会让王坦之非常开心,也感觉很有面子。宴会散后,大将军主薄魏敬送王坦之回住所。桓温在姑熟的行辕并不在城中,同样西府军诸人也不在城中居住。大青山大营之后五里处,山谷。这座山谷并没有名字,而且高不过二十余丈,占地十余里方圆,山谷清幽,还有一条小溪穿谷而过,这里环境优雅,植被茂密,怡然就是一座世外桃源。这里建了一百多座大小院落,西府军诸史和桓温的幕僚都在这里居住,如果在夜间扔下一枚炸弹,桓温一系的人马,就会从此消失。魏主薄冲王坦之道:“这是一座小院,拥有二十几间房,前面主楼,上下两层,左右则是各厢房,后边是马厩手和厕所,可容数十人居住。魏某已经自作主张为王参军雇佣了两名厨娘,两名仆妇,还有一个马奴、一名门房。王参军若是中意,就让他们留下来。他们都签订了十年长契,若是不满意,就可以直接打发他们走。府中一应采办,以及雇员费用,皆有大将军负责。”王坦之很是满意自己的新家。古代官员是有赐宅之说,不过这并不是定例,只是极个别圣眷在心的大臣才有的殊荣,大部分官员都是住所自理。像王坦之这种级别的官员,可没有资格享受住房补贴的。第一次拿到不花钱的房子,王坦之就兴致勃勃的观看自己的这座新家。王坦之四处看了看,这座宅院应该是新装修过的,窗纸、油漆都是新的,就在屋内还有一股泥土的芳香味儿。这院不大,就连王坦之在建康城的小居之处都比这个宽敞不少。不过,这个必竟证明了自己在桓温心中的位置。好像郗超的住院就和这座宅院挨着,规模和这个也是一样的。这座小院的功能非常齐全,这是主楼是一栋土木结构的房子,下层是一个非常宽大的客厅,客厅里的屏风上还写着一首小诗。王坦之仔细一看,哑然失笑。“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赧,回身就郎抱。”这是孙绰的一首小诗。孙绰不仅是东晋的一名很名的大书法家,同时也是玄言诗派的一代宗师。这个玄言派著名的人物就包括桓温。这也是间接证明,桓温为了笼络他,把桓温自认为是最好的东西送给他。小楼正厅左则还有一个小厅,这两厅就占了整整一层楼。楼上六间有卧室、书房、也有会客厅,还有佣人房。院中还有几株小树,一口水井。一匹枣红色大马,还有一辆马车。如果在后世,王坦之的身家就是顶级CEO。就在王坦之让厨娘烧水,沐浴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入睡,桓温就派人请王坦之过府一晤。来到桓温府上,桓温早已端坐久候了。郗超也在一旁陪侍着。桓温道:“文度,那个新宅还满意否?”王坦之道:“多谢明公关心,孙兴公原来的住所,文度又有什么好挑剔的!”桓温道:“朝廷诏加我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假黄铖,可谓殊荣恩渥,但都不如坦之入我军府让我喜悦,坦之与郗嘉宾,我左右臂也。”郗超在西府地位然,是桓温的智囊、首席幕僚,桓温把初来乍到的王坦之与郗超并称,对王坦之的重视和招揽可谓无以复加了。王坦之躬身道:“士为知己者用,坦之愿竭尽所能为明公效劳。”王坦之是一个雄心勃勃,而又能力不俗的人。他投诚桓温,给桓温送给了桓温急需要的人才和大量物资之后,又给桓温献了一条“隆中对”王坦之的隆中对是:“自后赵石虎驾崩以来,中原丧乱,冉氏崛起。魏主冉闵起于微末,以弱寡屹立强胡之中,百万胡虏皆奈魏主冉闵不得,白虏鲜卑慕容趁冉闵立足未稳,倾起一国之兵南下,然冉闵却以弱胜强。而后横扫北方八州。闵拥有雄兵百万,以胜利之威威慑四方,此诚不可争锋。司马氏避祸江东,已愈五世,国虽然小,民却思附,不可轻图矣。荆州、江州、京口已经明公之手,晋室十去其三矣。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昭烈帝亦因而鼎立三国。明公若据荆益,若跨有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晋国,内修政理;天下有变,明公大业可期!”王坦之的这个所谓隆中对,其实就是诸葛亮版本的翻版,可耻的抄袭党。但是不可否认,这番话已经说到桓温的心坎里了。桓温现在陷入了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内,利用北伐为自己增加人望?显然这魏国和历史的燕国、氐秦不同,魏国则更加不好对付。别说刷声望了,每次与魏军交战,桓温都难占到便宜。他又打不过,啃也啃不动。魏国让桓温有了头咬刺猬的感觉。至于公然造反,他可不敢。整个东晋士族门阀都反对他,就算打下来江山,无人管理也没有办法啊。可是王坦之的话就给桓温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打不过魏国可以在巴蜀经营啊。巴蜀可是一个好地方,氐人在巴蜀经营了四十多年,要不是桓温阴差阳错,也没有那么容易拿下来。拥有巴蜀的好处不用说,可是如何拿下巴蜀,这是一个让桓温头疼的问题。现在益梁二州刺史是张祚的,张祚又没有谋反,也没有失德,他不可能把张祚从益州刺史的位置上接下来。如果桓温肯直接扯旗造反,这肯定不是问题。可是,桓温目前还需要晋朝这个虎皮。郗超道“明公若欲取巴蜀,超有一计!”“哦!”桓温兴奋的道:“愿闻其详!”秦国讲武堂。已经正式开学的讲武堂开始的紧张的训练。“向后转!”“向左转!”……像四面转法,三大步法,这都是讲武堂的基础课。光会操作不行,只要脑袋不傻,这一整套动作半天功夫,就能熟练掌握动作要领。可是讲武堂的目的是把他们养成条件反射,而且是整体划一。无论百人,还是千人,他们必须做到整齐如一。讲武堂并不是特种兵训练营,他们培养的出发点和目的并不一样,自然出发点和过程都不一样。半个月枯燥乏味的队伍训练,把这五百余名讲武堂学员,训练得**。终于勉强让陈勇等教员满意了。当八八六十四人小方阵一个一个浩浩荡荡从演武场上走过去的时候,陈勇激动的要落泪了。其实,这半个月的训练,也把他训练得快吐了。没有办法,这是冉明的死要求,他又没有掺杂半点水分,只能严格执行冉明制定的训练大纲慢慢进行。就在陈勇等人激动的落泪时,那些学员可是哇哇大哭。不容易啊不容易!他们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平均每个人穿烂了两双鞋子。就凭这一点,就可以想象得出讲武堂的训练强度有多大。一支军队要想保证良好的纪律性和团队意识,队列训练就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这种千篇一律的队列训练,才能把他们的纪律性和团队意识磨练出来。终于这该死的队列训练结束了,讲武堂的学员可没有精力欢呼,他们早已被陈勇等教员榨尽了身上的精力。他们都拖着沉重的腿回去就餐。就在开课之后,南郭寺讲武堂已经开始大规模的改造。必竟这是一个寺庙,大部分建筑不适合讲武堂的需要。由于南郭寺是一门通七院的庞大建筑群,所有七座套院都是四合院结构,所属小院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托,女儿墙相隔,月门出入。环境清幽的南郭寺是理想的修身养性之所,但这纵横交绰的小路甚至楼台、亭榭都对学员的紧急拉练,非常不方便。在陈勇向冉明提出申请之后,南郭寺就开始了拆迁工作。大量造型奇特的亭榭、阁楼被退倒,此时讲武堂俨然是一个繁忙的工地,无数工匠和民夫在这里进进出出,日夜不停的施工。在这种环境下,讲武堂学员们被折磨得快疯了。他们白天**练得快脱力了,晚上还要受工地上那些噪音折磨,简直是欲哭无泪。让那些讲武堂学员真正要发疯的是,队列训练是每天的必修课,他们又多了一项思想上的轰响。其实这段时间,冉明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可以使用捧杀的方式对付谢艾,但是这招要致谢艾于死地,恐怕很难。谢艾能进入冉闵的视野,被冉闵点将,这就说明谢艾在邺城这段时间里,获得了冉闵的信任。冉闵和冉明一样的性格,要么不信任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得到了冉闵的信任,那么这份信任,将会是毫无保留的。如果冉闵不相信谢艾,那么谢艾这一次即使不死,也无法善终。可是冉闵若是信任谢艾,肯定会派人详细查,尽管冉闵查不到冉明的证据,不过冉闵想杀人,其实并不需要证据,只要他怀疑,那就足够了。眼下,秦国的基业仅仅刚刚打开一个局面,但是要想自保,还差上不少火候。汉人百姓勤劳、朴实,踏实肯干。什么都好,却缺乏反抗精神。特别是对皇权的畏惧,这是发自内心里的。即使只有皇帝一个人,哪怕这是一个昏君,可是敢冲皇帝动刀子的人,翻看历史五千年,这样的人还是太少。如果冉明的军队中仍然以汉人士兵为主,那就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面对来自皇帝的威胁,他根本没有力量自保。只要冉闵一声令下,他的军队和幕僚,都会倒戈。哪怕就连王猛,恐怕也没有跟着冉明造反的心思。王猛跟着冉明参与夺嫡,这和造反有着本质区别。就在冉明沉思的时候,突然感觉肩膀被人一拍。冉明回头,发现正是杜聪。杜聪冲冉明打着手语道:“殿下,邺城来人了!”“邺城来人了?”冉明不自觉的打了一个冷颤。冉明很用颤抖的手,打着手语问道:“来人多少人马?”杜聪道:“一个!”“看清楚了?只有一个?“”不错,就一个人。还带着一个包裹!”冉明的又揪起来了。PS:说两句题外话吧,有个问题我困惑了好久。这本书写得比上一本用心多了,为何订阅,点击还没有上一本高啊。还有诸位手中有花,别再留着,投一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