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天下式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道争(第1页)

修行五境并非全是道庭的一家之言,而是史书上无数先贤根据过往经验与自身经历得出的结论,认为这种划分法最适合为后来者指明道路,分清界线。

祠下学宫在修行理念上虽有诸多革新处,但在境界划分上依旧遵循着前人留下的称呼,并非强作无意义的创新。

从养气到守一,自抱景步入洞幽,终至神临,这就是如今举世皆知并且公认的全部修行境界。

道庭与祠下学宫的修行理念却是在最开始的养气一境便有明显分歧。

前者极为讲究传承的延续性,认为人类在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刻便已注定会踏上怎样的道路,一切早有命数,故而所谓传承其实就是引导合适的人走上合适的路。

在养气这个通过‘想’与天地间某道气息建立联系的初境中,道人们会主动引导未入道者去‘想’那些已然存在的道路,与这些道路表现得越是契合,天赋自然也就越高。

换而言之,为修行者指明如何踏上这些道路的方法,就是人们口中的功法。

也许是无数年来无数人在相同道路上的前赴后继,从而走出一条康庄大道的缘故,道庭掌握的修行法的确更容易走到最高处。

这也正是道庭敢于斥责祠下学宫为外道的底气或者说底蕴所在。

从某种角度来看,道庭过往三千年间在世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神圣性,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与道庭不同,祠下学宫对待这个将会深刻影响修行者日后道路的境界的看法十分直接——既然这个境界要的是想,那就随便去想好了。

天地这般辽阔,凭什么就只有那么几条路可走?

在合适的年龄去找到那条自己认为合适走下去的道路,然后秉持平静与毅力在往后余生中前进,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路。

这就是祠下学宫的修行理念根本所在。

是故学宫教授为那些未入道的学生们授课时,都是尽可能地去引导学生与天地建立起更为深刻的联系,而非传授各种功法。

这种理念无疑更加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心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以这种方法踏上修行路的修行者,很容易在抵达自身某个阶段后,愕然发现前方竟是万丈悬崖与深渊,再往前一步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场,无可行之路的惨淡处境。

在此之外,道庭的修行者往往要比秉持祠下学宫理念修行者在战斗上来得强大,而这无疑源自于道庭数千年走在同一条道路上积攒来的底蕴。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林拾衣合上笔记。

他发现自己相较于道庭,的确要更为喜欢祠下学宫的修行理念,或许是因为这看似粗糙的做法,让他下意识想到了那个令人动容的词语。

——梦想。

哪怕与现实相比起来,梦想总是那样的不堪一击。

但要是没有梦想的存在,这人世将会是何等的无趣无聊无意思?

生命中的许多幸福,不都是从接近梦想的步履中得来吗?

……

……

就像祠下学宫那位老先生说的那样,林拾衣当下的境界相较于自己的年龄,有着一定的欠缺。

十七岁的他固然与知天命有着相当遥远的一段距离,但同龄人在他这个阶段往往已经跨过养气境步入守一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修行者,凭心府一口气,有道法可用。

这并不代表他在修行上无甚天赋,相反,他确信自己称得上是擅长修行——从师父处得到修行法到今天,拢共只有半年的时间,他便走到许多人耗费数年才抵达的养气上境,与养出的那一道气已然相契合,只需稍加时日磨炼,就能直接圆满此境界,尝试踏入守一境。

然而现在的他已经不着急踏出这一步,在接触到祠下学宫的修行理念后,比起依循着师父留下的道门功法在修行路上继续前进,他更想要看看道外有着怎样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