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祠下学宫(第1页)
立于四十九年前的祠下学宫如今已然成为世人心目中的修行圣地。
这个与寻常宗门有着天差地别的地方,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大周有着极为深刻的绑定,因此遭受无数人的关切注视,直至今日依旧。
正是这个缘故,整座学宫的建筑风格极为大气,可称巍峨。
以玉石为门,借洛河为墙,辽阔广场上伫立着四十九根华贵玉柱,其后更有数不尽的树木花草随节气变幻而盛开凋零于绵延如山丘起伏的黑瓦白墙间,景色美轮美奂。
每逢入秋时节,以有教无类为主旨的祠下学宫都会向天下人敞开大门,引来一年更胜一年的汹涌人潮,尽管最后有资格留下来的人少之又少,但这场盛事从未因此而衰。
某座相对安静的殿宇外,廊下。
此间来往人流不多,不时响起的脚步声偶尔打断那些窃窃私语,让秋风得以盈满长廊过道。
站在廊下的都是年轻人,面色或凝重与紧张,或兴奋与期待——笔试在昨天正式结束,试卷已经批改完成,此刻被唤到这里的人,距离进入学宫修行只差今天这最后一步,故而那些低语声探讨的是接下来的关键所在。
与先生对谈。
这是祠下学宫最为特殊之处——那位开创学宫的大人物认为师徒这种关系太过亲密,若是想要把修行法在人世间真正推广开来,首先要越过的就是师徒这道门槛,让知识尽可能地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在如今,祠下学宫将会根据考生的年龄进行统一安排,让那些年幼且尚未正式踏上修行路的少男少女,在最为优秀的教授身前聆听教诲,体悟天地,踏上修行路。而在这个长达数年的过程当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就会被划分开来,那些在修行路上有可观进展的人继续进行深造,不如意者在离开学宫后也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前程,至少余生无忧。
然而林拾衣并未被归类为这类考生,原因是他早已接触过修行路,以及最为重要的年龄问题。
对此刻站在殿外的考生来说,进入祠下学宫本质上是一次进修和研学,与殿内那些德高望重的前辈的关系更像是合作。殿内的先生们需要的是无需太过费心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忙处理各种事务的学生,而学生们则是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在修行路上更进一步,为自己谋求未来。
这种关系的建立当然需要一场深入的谈话,让双方确认彼此是否合适的选择。
天光渐移,秋日愈发炽烈。
初秋的上京城天气不似山间秋凉,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长廊下有考生开始感到不安,声音变得焦虑起来。
“往年这时候都已经商量完了,为何今年这么慢,这是出意外了吗?”
“我之前打听过,据说先生们在和我们谈话前会先进行一场内部的谈判,弄清楚各自的意向。”
“难道是今天有人让先生们特别心动,争……执不下?”
“我想不到别的可能了,总不可能是有人迟到,让所有人等到现在吧?”
也许是因为烦躁,这些话没有刻意压低声音,避开周遭的竞争者们。
于是殿外的少年们再一次打量起彼此,以骄傲与自豪为标准,试图找出那个不一样的存在。
片刻过后,场间的视线渐渐汇聚在林拾衣身上,不是因为他长相的确出众,而是因为他表现得太过平静,无论怎么看都是极有底气的模样。
然而不等其中某些人上前打交道,数位执事从大殿内走出来,宣告谈话即将开始,打断所有思绪。
待考的少年们无暇多想,连忙端正神情,严肃眉眼,跟随学宫执事的脚步依次进入大殿,前往迎接这最为重要的一环。
林拾衣身在其中,从容如前。
他为自己定下的那个目标不曾因为数千里路的云和月发生改变,始终如一,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