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征兵(第1页)
看书阁『wWw.seeshu.net』,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征兵制度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盛与衰!
甚至可以说,唐朝为什么由盛转衰,和征兵制度脱不了关系!
这一点,陈明可以说是十分清楚的。
从唐朝建立,到安史之乱开始只有137年时间,这137年里唐朝国势走过了一个不断上升而又突然下降的大起伏。
而之所以唐朝国势能在建国后急剧增长,而到唐玄宗末年却急剧下降,直接原因是由于国初相当有用的军政制度----府兵制溃散了。
那府兵制究竟是什么?又为什么会溃散呢?
假如从府兵制的历史起源来说,那这个论题就太大,所以咱们只是简略的来说一下,让大家有个认识。
在唐朝初年,由于多年战乱,面对的状况是人少地多,所以推行了均田制,理论上为每个成年男人都分了犁地100亩(约合今日的30市亩)来播种,30亩犁地一个男人当然种不完,所以同时还鼓舞他成婚(女性一般状况下)和妻子一同播种。
同时,国家还主动从突厥换回被掠夺走的汉人男女,而且购买耕牛分发给农户,协助恢复农业产值和增加人口。这么优惠的方针下,唐朝的人口和经济自然快速增长。
唐朝将分到了土地的农户们登记造册,不时更新,把不同家庭的产业状况依据贫富分九等,除了最穷的三个等级外,中等和上等家庭的男人需要在20岁到60岁之间服兵役。这就是府兵制了。
打个比方说,你生活在唐朝初年的关中地区,今年20岁,家庭殷实,可能到了每年的二月和九月就可能要参加本地安排的军事训练,每年你必须有几个月的时间到长安或者各地做为“卫兵”服役,听说平均每年的服役是近120天。而且,服役期的基本配备和军粮需要自己担负。
为什么训练要在二月和九月呢,由于当时关中地区栽培的粮食以“粟”(小米)为主。粟的产值比小麦稻米要低,但有一个长处,每年占用农民的劳动时间不多,假如栽培的是冬小麦水稻,那么就只有秋收后能够抽出时间来训练了。
由于种的是粟米,所以府兵们能够抽出二个月的时间参加正规军事练习,不要小看这二个月,在古代能做到完全脱产长时间时间的状况是十分稀有的,同时期的欧洲或其他地区,一般战士往往就是发根长矛练三天“学会用尖的那头去戳”就上战场了。
这么高的付出,而你所得到的回报是服役期间家庭可以免去租庸等义务,并且如果在战争中立下功劳可以获得爵位和授田赏赐,从而实现阶级上升。
显而易见,这样国家得到了很大好处。
一,有恒产有恒心,国家得到了稳定的兵源,由于这些府兵有家有口,家庭殷实,所以很少有人会参加叛乱,即使国家录用的军将想谋反,这些府兵也不会跟随。
二,由于基本的配备和军粮由个人处理了一大部分,所以节省了军费。
三,由于有钱有势的青壮年不是在服兵役,就是在家干活,所以减少了无所事事的游荡人群,所以在初唐时社会上呈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