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连栈浮桶新灞桥(第1页)
看书阁『wWw.seeshu.net』,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皇甫郦再败的消息,出奇的快速传回长安。这次由于残军并没有使用所谓的神术,使得皇甫嵩顿时成为了众矢之的。
刘协这时却出奇的选择了拉拢皇甫嵩,使之进入政事堂为旁听。惶恐之中的皇甫嵩对此感激不已,恰逢刘范被劾,便投桃报李地将征募新军的任务交给了高顺。
而马杨二人对兵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能继续任命张辽率军南辟。李儒却没有趁机攻下蓝田的意思,反倒在长安南二十里扎营。
在生活节奏被提速的夏季,一个星期眨眼就过去了。
“呼...呼...”悠长的礼乐声响彻空无一人的大街御道,五百金吾卫护着一乘玉辂,缓缓向清明门开进。百姓们则手捧鲜花站立在道路两边,乐呵呵得像大过年一样。
这是关东诸侯军们,经过多天的跋涉终于抵达了长安。他们被安置在灞上大营,与长安的原有驻军住在一起。不过诸侯军们在靠近灞水河滩的一侧,而长安守军则是呈半月包围之势。
不过和朝廷对诸侯军的忌惮不同,老百姓们可是由衷的欢喜。一支击败匈奴生擒单于的铁血之师,无论怎么说都无法否定他们是英雄的事实。
赫赫的战功,往往就是衡量一支军队贤与不屑的最好砝码。很显然,在他们的眼里歼灭蛮夷和击退叛军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加上叛军之所以反叛也和朝廷脱不开关系,这虽不能说却是不争的事实。
长安东城外,原本有一条宽近两丈的石墩木大桥横跨在灞水河面上。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灞桥,始建于秦穆公,新莽时曾大修过。如今,只剩下一柱柱焦黑的石桥墩立在水中。
这是前番李傕效仿古人背水一战,自行将灞桥一把火烧毁的缘故。结果非但兵败,还连退路都几乎断绝了。灞水口被捞起的数千死尸,就算是上天对破坏者的惩罚吧。
现在灞桥的一侧,又重新出现了一条崭新的桥梁。不过这可不是石墩平桥,而是一座独特的浮桥。这座浮桥横跨百丈宽的灞水面,总长一百零六丈,宽度同样两丈。
不像后世的钢筋混凝土桥梁那般,总长往往最低要超出河面三分之一。不需要抬升不说,这里的灞水水流缓慢,并不需要巨石拉拽。
但这并不代表,修筑起来就容易。
采用的全是终南山巨木开片,而且每一块桥板必须是完整无接驳的。桥板底下充当桥墩的则是迥异于木船的半圆柱木桶,这些两丈直径的空心木桶,依次分隔平整地铺排在水中。
这是一次突破传统的尝试,以大木桶取代舟辑。而固定方面,比起船只更具稳定性。在受力方面,同样比起船只更可靠。只是这种设计方式,曾遭到监丞的多次刁难和阻拦。
由于渭水流量减少的缘故,灞水此时的水位并不高。两岸高出水面近半丈,浮桥边成了一条二十度左右的弧线。盔甲样式不一的五万余诸侯军,押着数百个匈奴将官浩浩荡荡地走了上去。
站在灞水岸边的马析等人,正紧张地盯着摇摇拜拜的浮桥。这座浮桥是新近由将作监负责铺设的,而主要负责人就是马析。这是政事堂为了避免吃相难看的缘故,加大了对刘协所赞赏过的官员的提拔。
而虽名属司空府,但却与司徒府暧昧不清的尚书台,则遭到了沉重的打压。
前锋黑压压的诸侯军,不一会已经走到了河中间。由于天子亲临东平乡,袁绍等诸侯们问询后随即令各自麾下摆出了威武雄壮的队列。
这种队列就像后世阅兵式一样,盔甲武器佩戴齐整,分成六队徐徐开进。两侧是袁绍和公孙瓒麾下的骑兵,中间四队则是孟德、刘表、陶谦以及袁术的麾下。
在数刻钟后,前锋终于到达了浮桥的另一端。此时的浮桥之上的军队,足足达到了近两千人。两千人同时站立,就是平均每人体重一百,也有二十万斤了。
在马析不远处站立的监丞,同样目不转睛地盯着浮桥。不过他心中的焦急,却是想让浮桥尽快崩断其中一截。只要这样,他就不由再跟马析这个不听话的部属一起共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