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未名湖边的抉择清单(第2页)
“我想打9分,我很喜欢她的想法。Harvard的教授可能更稳,8.5分吧。”
但当涉及到“地理位置”时,气氛变得微妙。
选项A(波士顿):MIT与Harvard隔河相望,几乎可以算是同城,距离得分无疑可以打到9分甚至10分。
选项B(加州):Stanford与UCBerkeley同在湾区,距离也不远,同样可以拿到高分。
选项C(东西海岸):距离得分可能只有1分或2分。
看着选项C那刺眼的低分,即使它可能在学术指标上总分领先,一股无形的压力也笼罩在两人心头。他们默契地没有过多讨论这个选项,但都知道,它像一个幽灵,存在于可能性中。
打分过程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他们时而激烈争论某个排名的细微差别,时而沉默地查阅手机上的各种排名和评价网站,时而又会因为某个城市的有趣传闻而短暂轻松一下。夕阳西下,湖面被染成金红色,表格终于填满了数字。
加权计算后,结果出来了。选项A(MIT+Harvard)和选项B(Stanford+UCBerkeley)的总分非常接近,选项A在传统学术声誉上略占优势,选项B在创新氛围和生活气候上得分更高,但差距极小。而选项C,由于“地理位置”项的超低分,总分显着落后。
数字是冰冷的,但它清晰地告诉它们:从纯理性分析的角度,选择同在波士顿或同在湾区的组合,是综合最优解。牺牲任何一方的顶级学术机会(选项C)是得不偿失的。
这个结果,让他们都松了一口气。至少,最坏的情况(被迫长期远距离)似乎可以避免了。但他们依然面临着一个幸福的“二选一”。
“波士顿的冬天很长很冷。”苏念晴看着选项A,轻声说。
“加州的阳光很好,但生活成本更高。”顾言澈看着选项B,接口道。
“但波士顿有Harvard-MIT的Broad研究所,交叉合作机会可能更多。”苏念晴想起导师的话。
“Stanford和UCBerkeley、UCSF的联动也非常紧密,硅谷的氛围对技术转化可能更有利。”顾言澈分析。
他们看着彼此,都明白,到了这个层面,数字的细微差距已经不足以做出最终决定了。这个抉择清单,更像是一个梳理思路、澄清价值的过程。它帮助他们排除了最糟糕的选项,将选择范围缩小到了两个都非常优秀、且能保障他们在一起的道路上。
最终的决定,需要超越表格,回归内心最真实的偏好和他们对未来生活状态的想象。清单已经列完,分数已经算出,剩下的,是需要用勇气和默契共同迈出的那一步。夕阳的余晖中,他们合上电脑,收起笔记本,并肩看着湖面,心中已然有了模糊的倾向,但还需要最后一次深入的确认。
喜欢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请大家收藏:()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