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三十三章 议亲(第2页)

“你倒是懂得顺水推舟,问题是朝廷规矩如此,新科进士必先任职于州县,了解民间疾苦,岂能轻易破例,况且宰相起于州部,若不经此一步,以后岂有什么前程可言。”曹怡微笑说道:“而且按你所言,赐官授职之日,既然漏了他,其中肯定有什么原因,朝廷如此行事,自然有其用意。”

“能有什么用意,听父亲说,那是张家在借口生事。”曹雅馨愤然说道。

“张家。”曹轻轻怡喃声,想到宫中觊觎皇后宝座的张贵妃,她心里也有几分不悦之意,柳眉微皱,轻声道:“此事具体经过是如何的,且详细道来。”

“馨儿也不清楚,听父亲说,事情似乎与范仲淹有什么联系。”曹雅馨迷惑道:“真是弄不明白,楚公子与范仲淹素不相识,两人怎么扯上关系了。”

“怎么反而越听越糊涂了。”曹怡摇头笑道:“媛儿,你可知其中详情?”

“了解一些。”曹媛微笑道:“听闻官家有意召范相回京。”

身为皇后,经常耳濡目染,对于朝廷大臣之间明争暗斗的伎俩自然不会陌生,随意听了几句,曹怡立即明白怎么回事,听闻范仲淹错过这次回京的机会,心中却没有丝毫惋惜之意,毕竟范仲淹在庆历年间的改革,也直接损害了曹家的利益,固然曹怡心中暗暗佩服范仲淹的胸襟抱负,但是在政治上绝对不会予以支持。

“原来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此事你们也不必着急,以官家的性子,想必现在已经开始安排了吧。”曹怡轻笑道。

毕竟是服侍赵祯多年,曹怡果然没有猜测错误,此时在御书房中,天子赵祯手里拿起一本奏折,心中又开始迟疑不决起来。

“益之,给新科进士赐官授职到现在,总共有多少日了?”轻轻放下手中的奏折,赵祯和声问道。

眨了下眼睛,张若水连忙掐指轻算,片刻之后立即躬身回答道:“启禀陛下,直接今日,已经有十七日。”

“这么久了。”赵祯眼眉微跳,叹息说道:“古人常云,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去不返,不留痕迹,果真诚不我欺。”

“那是因为陛下日理万机,专心致志处理朝廷政务,自然察觉不出时间流逝。”张若水微笑奉承起来。

“也有几分道理。”赵祯含笑赞成说道。

“陛下治国用心专注,实在是万民之福啊。”这么好的机会,张若水岂能浪费,溜须拍马之言如黄河泛滥,滔滔不绝,听得赵祯心情舒畅,满面红光。

当然,奉承之言听多了,赵祯自然有些免疫力,过了片刻,将注意力放回奏折上,微微皱起了眉头,喃声说道:“这事不好办啊,怎么说也是亏待了人家,而且他又立了些功劳,岂能随意打发了事,况且楚卿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张若水之所以能长期得到赵祯宠信,留在身边使唤,那是因为他非常有自知之明,摆正自己的位置,时常提醒自己,除非皇帝动问,而且不犯忌讳,不然绝对不能干涉朝廷的政务,所以现在明明清楚的听到赵祯在喃喃自语,张若水却置若罔闻,乖巧退到后面,丝毫没有多嘴接话之意。

“益之,对于楚质,你有什么看法?”过了片刻,赵祯突然问道。

楚质?迷惑了下,张若水立即醒悟起来,不要以为在皇帝身边日子就好过,在享受狐假虎威的威风时,自然要付出些代价,不仅要了解宫中的规章制度,朝廷的动向变化,官员基本情况,地方民俗风情、历史典故,等等等等,可谓是包罗万象,不然当皇帝问起,而自己却回答不上来,那岂不是大大影响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幸好楚质大小也是个名士,张若水当然有些印象,但是这个问题不好回答,问自己对他有什么看法,摸不准皇帝的心思,张若水岂能草率回复,沉吟了下,眼睛悄悄一转,避重就轻说道:“楚进士的诗词文章,确实是上佳之作,最近又盛传有一首新词,让宫中乐师宫娥传唱不已。”

“是何内容?”赵祯饶有兴趣问道。

“听闻是楚进士在送好友沈榜眼之时,心有感触,特意写下了这首离别词。”张若水可不敢卖关子,直接吟诵起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赵祯轻声诵读,眼睛掠过赞赏之意,口中却说道:“词是好词,末尾两句却似有郁积之意,也不知是感叹与好友离别,还是以泄心中不畅。”

这问题张若水可不敢回应,只是嘻嘻笑了下,躬身说道:“小的才疏学浅,却是体会不出其中之意来,只觉得楚进士这词巧妙别致,有别于其他离别诗词,让人难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