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咱们聊一百两的(第2页)
陆十安摇了摇头,“如果这都算是雕虫小计,那这满城的商家可能大半都需要找块豆腐撞死。”
齐政默默看着陆十安,仿佛在说:您这话我没法接,要不您再说句别的?
陆十安微微一笑,“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你有这样的本事,未来的财富恐怕是难以估量。”
齐政摇头道:“虽然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但在当今的世道,做商人是很难的。”
陆十安的眼中欣慰更甚,他用货殖列传中的句子夸赞齐政,齐政便用货殖列传中的句子回应,足见其学识的确如程硕所言,信手拈来,已成体系。
“做普通商人的确是面临很多问题,更何况以你之才,做商人也太过浪费。你文采不凡,未来大有希望跻身庙堂,有这一手经世济民之术,亦可为国谋利,造福百姓。而不会像如今那些操持国朝财货之人,蠢而不自知,贪而不要脸。”
齐政听得人都麻了,咱们才刚见面啊,这是我能听的吗?
虽然有人开玩笑说交浅言深是男女之间的大忌,但这个词本意就是指的咱俩现在这种情况啊!
陆十安也从齐政的表情中反应了过来,呵呵一笑,“也是,咱们
咱们聊一百两的
“首先,所谓政治即人事,任何一项制度如果脱离了人事来看,就只是枯燥的条文,只有加上了人事,它才有被讨论的空间。比如汉朝的盐铁变迁,那就是跟朝廷的兵马战争、皇位更迭、朝堂局势等息息相关的。”
“其次,任何一项制度,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然有与之配套的制度,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了一整套的东西。唐朝的府兵制,就能从中牵扯出税收、土地、军事等等与之匹配的制度,其中一个环节的崩溃,便会牵连到其余。”
“而后,制度的产生与消失,都不是拍脑袋出来的,它的产生会有雏形在渐渐形成,它的消亡也是渐渐变质最后演变成另一种东西而出现。所以现在太祖之制到底被怎样地执行着,恐怕只有庙堂上的相公们才知道。”
“最后一点,那就是制度一定是与时代的现实相契合的,那是他们在当前的状态下所想到的解决当前状况的最优解。比如瞧见大秦的猝崩,汉太祖刘邦便要分封诸子建国以保刘氏天下;待郡国强大,中央势弱,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便有了推恩令。是汉太祖不能预见封国的问题吗?肯定不是,但他首先要保证的事刘氏天下不会像大秦一样,在他死后立刻崩溃。至于别的,那就只能是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咱们站在后世,按照我们当前的时代环境和思想,来理解评价当初汉太祖的选择,或许就有失偏颇。”
“所以,您让我在此时来评价咱们大梁的商税制度,晚辈一不知人事,二不知朝政,三又非身处开国之际,如何能言!”
陆十安默默听完,心头并没有计较齐政的“滑头”,反倒是波澜顿生。
他在朝为官多年,官至兵部侍郎,又以重视实务著称,多年下来,对这些东西,其实在心头也有一定的思考。
但从来没有像齐政此刻讲的这般透彻简洁。
他沉吟道:“那以你之见,对于朝廷祖制该如何对待?”
齐政驾轻就熟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什么情况,就调整什么制度,敢问老先生,这天下可有百年不变之世情?”
陆十安摇头。
“那为何要有百年不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