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出鞘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卷 风起青萍末 第六十五章 鲸饮未吞海(第2页)

山上人便是如此,即便嘴上不说,可对于山下凡人,多多少少,会有不屑。

而山下凡人,对于所谓的山上仙师,除了敬畏之外,又多多少少,有些偏见。

哪怕是敬畏里边儿,那也是畏占多数,敬占少数,甚至只是因畏而敬。

但至少在明面上,位于大煊境内的风雷城,还是站在大煊王朝那边的。

这才会有老宦官那一句“若是侯爷再晚些,便会被我大煊十三剑留在风雷城了”。

是说他常思思如果不知好歹,借剑之外,还妄想跟一座风雷城攀上点关系,那么大煊王朝定然会不留余力地将他斩杀。

杀不杀得掉是一回事,有没有这个态度,又是一回事。

好在粉衣侯不是个傻子,交情归交情,生意归生意,两回事。

看起来将这两回事分割开很简单,但实际上一座天下,世间人能够真正拎得清的终究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拎不清。还有一些人,拎得清,却要装作拎不清,你跟他谈生意,他便跟你讲交情,你要跟他说交情,他却又跑来跟你讲生意了。

而粉衣侯常思思之所以山上山下,人缘都极好,关键就在于这位侯爷极懂人心,他明白在人际关系中,不能只当索求的哪一方,在一场交易里,更不能一人占尽好处,跟风雷城做买卖,买剑不成,那便退一步,借剑,借剑又借的极有分寸,神仙钱管够,面子也给够莫言,再约定好还剑时间,说好大战落幕就归还惊雷剑,也确实言而有信做到了,而且由于身份特殊,一次借剑,一次还剑,两过风雷城,都不曾跟莫言寒暄半句,有事说事,开门见山,不让对方难做,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礼数更是到位,实在无法挑刺。

燕国最北边这条驿道之上,李子衿边走边想,在掂量这座扶摇天下,山上上下究竟是如何运转的,而炼气士想要活得长久,又需要如何自处?

九州之地,除了一座仓庚州,山上山下势力最为平衡之外,在其他地方,要么是世俗王朝压山上仙宗一头,要么就是那些山上仙宗将话语权牢牢握在手心,翻云覆雨,一念之间。

而李子衿之所以会如此之快的诞生这个通过仙家渡船离开仓庚州,去往其他州的想法,便是那一日在燕国无定城一座消金窟中,被那个冒充苏斛的青衣女子所画的九州绘卷所影响了。

那种感觉就像,曾经在少年眼中天大的事情,如今回头再看,似乎也不过尔尔,若是把目光放到一州陆地,乃至一座天下,那么再大的事情,也都是芝麻大小了。

驿站门外,李子衿从钱袋子里取出最后二两碎银。

花光这二两银子之后,他这只钱袋子里面,可就只剩下神仙钱了,虽说在扶摇天下九州通用,可少年到底是从没花过神仙钱的,一方面觉得钱多烫手,另一方面又怕自己上当受骗,在外吃亏。

他可不想被人当成冤大头,被当成肥羊一天宰一刀的,那就是富可敌国也经不起这般折腾啊。

“不知这间驿站,愿不愿意接纳平民百姓?”李子衿站在驿站之外,向院子里望去,一个马厩,里边儿栓有数十匹马,正在吃草,马蹄之上,污垢不少,看样子是刚经历了长途跋涉。

一间院子,牌匾为“风尘驿站”四字,院内只有二层小楼,里面听起来有些喧闹,看样子人数不少。

李子衿想起燕国官兵应该是没有这个闲工夫在这里喝酒才对,他们不是跟大煊王朝开战了么?

少年手心攥紧二两银子,朝风尘驿站小楼走去,少年站在门口,一个伙计眼睛尖,瞅见门口有个人,又仔细瞧了瞧,那人没穿官服,便过来询问道:“这位客官可是官兵?若不是的话,小店恐怕不能接待您了,往前十里便是永安城,您若是现在加快赶路,日落之前便可以进城。”

李子衿苦笑一声,看来不是钱的问题了,这间风尘客栈,不接待平民百姓,想来是一间专门给燕国官兵传递军情信报的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