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微服私访为亲政(八)(第2页)
不过拉出了十来步又听了下来,因为这是多节厢车,装满一厢又到一厢。知道三节又大又长的车厢装满,才缓缓驶向储铁房。
这些铁料无一例外都是从并州千里迢迢运来的,走汾水出黄河然后逆流渭水而上直达咸阳。在丰水期,船运明显比陆运要有优势。虽然速度会慢,但载货量却远不是轨道车可比的。
当然,轨道车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去年在秦直道的路基上新筑的南北轨道线,正担负着从高奴(延安)运石炭(煤)到咸阳的任务。
随着关中钢铁需求量和规模的扩大,石炭这种燃料的需求量自然持续激增。每天都有两三班运炭专列行驶在两地之间的南北线上,沉寂了多年的秦直道再度焕发了第二春。
“噔噔...”
一阵又一阵温热夹杂着吵杂的打铁声不断传来,使得一行身穿朱紫官袍的人汗流浃背。这里便是大汉最大的钢铁生产定型厂——咸阳铁厂。
数以千计的工人正在忙碌,随处可以听到轨道小车的轰鸣声。虽然整个工厂热火朝天,不过冶铁打铁以及定模等工作依然井井有条地进行着。
数十台水力风扇正均匀地旋转,使相对封闭的车间热气能够排出去。这些水力大风扇是目前为止最大的机械成就,汇集了数十个水木匠师共同努力的成果。
其中驱动这些风扇旋转的水,是从少年才俊马均发明的水车引开的。现在咸阳的渭水北岸,水车林立蔚为壮观。陶土水管也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无缝黏合。
巨大的水管将渭河水从水车流至位于洼地的铁厂屋顶,然后通过竹筒灌进风扇的后涡轮里,也就是后世的水力发电原理。不过技术终究有限,无缝铁管也未能弄出,风扇甚至不如人力的快。
也因为这一点,斥资巨大的风扇工程饱受争议。
一个身穿紫色官袍,皮肤黝黑双目却炯炯有神的官员,此刻正站在风扇前面。感受着均匀风速带来的清凉,看着开阔的铁厂感概万千。
从两年前的年产铁四万五千斤,到现在的十二万三千斤,可以算得上是飞跃式的进步了。铁甲以及铁制武器已经普遍化,甚至钢制的陌刀都能达到装备成军的程度。
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新式思路和技术的进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这一切,都是源自于拥有天纵之才的天子刘协。他并没有动手搞过一项发明,但从他手中却诞生了一大堆发明!
每每想到这里,士孙瑞便打心底里感到敬畏与好奇。也对自己一直以来的无条件支持,感到自豪。
光凭借这点傲人的成绩,他士孙瑞也可以称为一代名相了!只不过再高的评价都不能掩盖国家终究还在混战,四海未平的困局。
只要发展,才是王道!这是刘协的原话,他一直记在心里。要把目光放到整个天下和未来去,而不是只盯着自家一亩三分地和得过且过。
就在这时,几个身穿白衣的医工,将一个脸色苍白的铁匠用担架抬了出来。
“出了何事?”士孙瑞连忙走近去,语气温和地对医工问道。
这些医工对于这个时常过来视察的尚书令并不陌生,连忙恭敬地拱拱手:“尚书,此人乃是炉匠,因高温过热而中暑!”
“嗯,带下去好生照看,绝不能有何闪失!”目前咸阳铁厂懂得控炉的工匠没有多少个,往往一个师傅要照顾几个小炉。至于懂得灌钢的匠师,就更加稀罕得如国宝一般。
这几年由于轨道带来的效应,匠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当然,这仅仅是在老百姓和务实的官员眼中。在一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眼中,依旧贱如草狗。
“尚书...丞相府急报!”一个郎官飞快地从门外冲进来,将一份书信呈给士孙瑞。
士孙瑞打开一看,当即眉头禁皱...看书阁『m.seeshu.net』,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